結晶過程的應用歷史悠久,它是大規模生產蔗糖、食鹽、尿素等物質目前公認的最好工業方法。作為一種精制提純的方法,結晶設備結構比較簡單,操作不復雜,所以亦被廣泛地應用于醫藥、農藥、染料等生產中。作為一種分離技術與精餾方法相比較,結晶法又有獨到之處。在很多情況下,如沸點相近的物質、共沸物以及對熱敏感的物質都不適于采用精餾法分離,利用它們的凝固點一般差別較大的性質,可采用結晶法。從節能角度分析,因對于一定物質其熔融潛熱較蒸發潛熱小得多,能耗也較合理。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結晶最基礎的知識——晶體是如何形成的。
晶體與結晶
結晶是分子、原子或離子的有規則地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和固定的幾何形狀,在物理性質方面又往往具有各向異性的現象。
晶體是有明確衍射圖案的固體,其原子或分子在空間按一定規律周期重復地排列。晶體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具有三維空間的周期性,隔一定的距離重復出現,這種周期性規律是晶體結構中最基本的特征。
晶體可分為三大晶族,七大晶系如下:
高級晶族:等軸晶系
中級晶族:三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
低級晶族:斜方晶系、單斜晶系、三斜晶系
結晶的基本原理
將一個被溶解物放入一個溶劑中,由于分子的熱運動,必然發生兩個過程:
(1)固體的溶解,即被溶解物質(溶質)分子擴散進入液體內部。
(2)物質的沉積,即溶質分子由液體中擴散到固體表面進行沉積,一定時間后,這兩種分子擴散過程達到動態平衡。我們將能夠與固相處于平衡的溶液稱為該固體的飽和溶液。
圖中兩條曲線將溫度—濃度圖分成三個區域:
(1)穩定區:其濃度等于或低于平衡濃度,在這里不可能發生結晶。
(2)介穩區:又可細分為兩個區:第一個分區稱為亞穩區,位于平衡濃度與低于它就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均相成核的濃度之間;第二個分區稱為過渡區,與這個區相對應的濃度則是有能自發成核的濃度,但不馬上發生,而是要經過某一時間間隔才發生,總的來說,在介穩區,結晶不能自動進行,但如加入晶體,則能誘導結晶進行。這時,主要是二次成核。這種加入的晶體稱為晶種。
(3)不穩定區:溶液處于不穩定態,特點是結晶馬上開始,均相成核,出現連生體和樹枝狀的結晶。與這一狀態相應的濃度是超過過飽和曲線的濃度。
理論:在一定的條件下,沉淀(結晶)能否生成或生成的沉淀是否溶解,取決于該沉淀的溶度積。當沉淀劑加入溶液中時,mAn++nBm-=AmBn(固)↓,形成的離子濃度的乘積Q=[An+]m[Bm-]n大于沉淀物的溶度積(Ksp),即Q>Ksp時,形成了過飽和溶液,離子通過互相碰撞形成微小的晶核——成核過程;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構晶離子向晶核表面擴散,并沉積在晶核上——晶核生長;晶核就逐漸長大成晶粒;晶粒進一步聚集、定向排列成晶體,如果來不及定向排列則成為非晶粒沉淀。
結晶的步驟
結晶是從均一的溶液中析出固相晶體的一個操作,常包括為三個步驟:形成過飽和溶液、形成晶核和晶體生長。如圖所示
⒈過飽和溶液的形成
結晶的首要條件是過飽和,制備過飽和溶液的方法一般有五種:
①化學反應法。
調節pH值或加入反應劑,使生成新的物質,其濃度超過它的溶解度。
這是工業上常用的方法,鈾水冶工藝中沉淀(結晶)鈾濃縮物就是一種典型的化學反應結晶過程。溶液的過飽和度、攪拌速度、溶劑性質、溶液組成和PH值都是直接或間接影響結晶的因素。結晶過程的影響因素很多,當過程條件是最優時,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關鍵是設計一個優秀的反應設備。
內循環式流化床鈾沉淀塔
內循環式流化床沉淀設備是一種先進的鈾沉淀設備,如圖所示。沉淀塔內設循環筒,內裝攪拌槳,物料在內循環筒中自上向下流動,控制攪拌槳轉速(物料流速),使粗粒的沉淀可以沉降下來進入塔底的底流中,未沉降的細顆粒隨物料經內外筒之間的環形空間由下向上運動,在內筒頂部又隨液流進入內筒中。
在內筒首先與含鈾的酸性溶液相遇,部分超細粒沉淀立即被酸溶解,這既中和了料液中的余酸(均相中和),避免了局部酸度過高,又提高了溶液的鈾濃度,為沉淀提供了充足的物料,這些都為沉淀結晶過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物料在內筒中繼續下行時,與沉淀劑氨水相遇,發生中和沉淀,溶液中的鈾在未溶解的固體顆粒表面結晶析出,即所謂的二級成核生長過程。
長大的顆粒沉入塔底,定期排除塔外,細顆粒繼續循環、長大、沉淀。母液自塔頂溢流出塔,實現了連續化生產。底流固體沉淀顆粒粗,易于過濾、洗滌,得到了質優產品。
②蒸發法。
常用于溶解度變化不大的物質。例如鹽田曬鹽(氯化鈉)。將海水或鹽鹵引入鹽田,經風吹、日曬使水分蒸發、濃縮而結晶出食鹽?!疤旃ら_物”中就記載了我們的祖先采取此法生產食鹽的事實。
③冷卻法。
使溶液冷卻(冷凍)而達到飽和產生結晶。此法用于溶解度隨溫度下降而減少的物質,例如:硝酸銨、硝酸鉀、氯化銨、磷酸鈉、芒硝等,這些物質的溶解度溫度系數變化很大,當溫度下降后,這些物質的溶解度下降,形成了過飽和溶液,處于熱力學不穩定狀態,溶質就會自溶液中結晶析出。下圖為部分鹽的溶解度曲線。
④鹽析法。
在溶液中,添加另一種物質使原溶質的溶解度降低,形成過飽和溶液而析出結晶。加入的物質可以是能與原溶媒互溶的另一種溶媒或另一種溶質。例如:侯德榜法生產純堿工藝中需要分離氯化銨就采用了此法。當溶液溫度<10 ℃后,氯化銨的溶解度低于氯化鈉,此時可往溶液中添加磨細的氯化鈉粉末,固體氯化鈉溶解后提供了大量的氯離子使氯化銨的溶解度大大降低而析出。氯化鈉溶解是一種吸熱反應(1.2大卡/摩爾),氯化鈉溶解使溶液溫度進一步下降,氯化銨進一步析出。此操作既分離出副產物氯化銨又向溶液中引進了下一步工序所需的鈉離子,是冷凍結晶和鹽析結晶分離技術巧妙結合應用的杰作。
⑤抗溶劑法。
通過加入能降低溶解度的抗溶劑,如碳酸鈉的抗溶劑結晶,在此結晶體系中,乙二醇、一縮二乙二醇或者1,2-丙二醇等可加入其水溶液中,以降低溶解度,產生過飽和度。
晶體形成過程可以用一張簡圖表示如下:
2.形成晶核
在溶液中分子的能量或速度具有統計分布的性質,在過飽和溶液中也是如此。當能量在某一瞬間,某一區域由于布朗運動暫時達到較高值時會析出微小顆粒即結晶的中心稱為晶核,晶核不斷生成并繼續成長為晶體。一般地說,自動成核的機會較少,常需借外來因素促進生成晶核,如機械震動,攪拌等。
3.晶體的成長
在過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點在過飽和度推動力的作用下,向晶核或者加入晶種運動,并在其表面有序堆積,使晶核或者晶種不斷長大形成晶體。
晶核一經形成,立即開始長成晶體,與此同時,新的晶核還在不斷生成。所得晶體的大小,決定于晶核生成速度和晶體成長速度的對比關系。如果晶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晶核生成速度,過飽和度主要用來使晶體成長,則可得到粗大而有規則的晶體,反之,過飽和度主要用來生成新的晶核,則所得晶體顆粒參差不齊,晶體細小,甚至呈無定形。
若要獲得比較粗大和均勻的晶體,一般溫度不宜太低,攪拌不宜太快,并要控制好晶核生成速度大大小于晶體成長速度,最好在較低的飽和度下即將溶液控制在介穩區內結晶,那么在較長的時間里可以只有一定量的晶核生成,而使原有的晶核不斷成長為晶體。
加入晶種,能控制晶體的形狀、大小和均勻度,但首要的晶種自身應有一定的形狀、大小和比較均勻,不僅如此,加入晶種還可使晶核的生成提前,也就是說所需的過飽和度可以比不加晶種時低很多。所以,在工業生產中如遇結晶液濃度太低而結晶發生困難時,可適當加入些晶種,能使結晶順利進行。